陈号召,一名已入行十五年的青年中医师。行医十五年间,他始终将自己看作一名战士,去攻坚克难。他主张内服外用诊治妇科疾病,钻研“膏穴疗法”,在治疗妇科疾病方
陈号召,一名已入行十五年的青年中医师。行医十五年间,他始终将自己看作一名战士,去攻坚克难。他主张内服外用诊治妇科疾病,钻研“膏穴疗法”,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取得较好成效。
每次坐诊,他总是“早到迟退”,扫一眼排号单,约摸出患者人数,若排队人数较多,就嘱咐助手备些茶水给需要长时间等候的人;对待病人,他不开大处方,尽量不用贵重药。他常说:“只有充分体谅到病人的痛苦,才会千方百计地专研医术。”
在一代宗师素朴中医院挂号处,慕名而来的、康复而去的患者里都有人说:“他(陈号召)是为我们病人而生的好大夫。”
不讲大道理,医德就是将心比心
时值傍晚时分,随着助手叫号的话音刚落,陈号召的诊室里走进一老一少两位女士。她们一早从河北邯郸赶来,为的是给年轻女性治疗不孕的问题。
原来,这是一位结婚三年多的患者,因例假不正常,迟迟未能怀孕,患者也因此心理负担过重。作为母亲,为女儿也是操碎了心,整日带着女儿奔波于各大医院治疗,但收效甚微,机缘巧合下成为陈号召的患者。考虑到患者是外地人,来一次医院实属不易,陈号召便给患者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。
两个多月悉心地指导用药、心理疏导和及时调整处方,患者情况改善明显。这次不顾陈号召劝阻,执意到医馆来,除了复诊,更多地是和陈号召当面致谢。
为其诊断后,陈号召再一次做了组方调整,并再三宽慰:“现在这种情况,说明治疗方向对了。再试着调理一段看看,等例假基本正常了,有孩子是早晚的事。”说着,不忘嘱咐患者:“平时要放宽心,适当运动,没事儿了去公园、商场逛一逛,心情好了,孕育宝宝的‘小床’才会更舒适,自然更利于受孕。”
送走最后一位患者,陈号召在起身洗手的瞬间给了等待多时的记者一个充满歉意的微笑。“让您久等了......对于患者来说,疾病带给他们的除了身体的不适,更多的是心理负担。他们踏进诊室的门,无论病情如何,总希望大夫给出及时且积极的回应。为了尽可能缩短他们焦虑的时间,只能让您先等着了。”陈号召解释道。
刚坐定,陈号召端起杯子,悠悠地呷了口茶,开始向记者讲述属于他的中医之路。讲到动情处,手还会不自觉地跟着自己的语气上下翻舞。
提及入行中医的原因,陈号召回忆到:小学时,奶奶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,关节变形、疼痛难忍。孝顺的陈号召时常去村卫生室给奶奶买药。基层医疗技术滞后,加上可支配的医疗费用有限,陈号召只能用一块钱换回地塞米松片、消炎痛片等减轻奶奶的痛感。但长期服用激素类止痛药物,满月脸、水牛背等副作用开始逐渐在奶奶身上显现。用陈号召的话说:类风湿性关节炎没治好,却在反反复复的治疗中带给了奶奶更多伤害。
基于此原因,年少的陈号召逐渐明白“基层百姓需要好大夫,更需要有医术托底、体谅患者痛苦与困厄的好大夫”。
等到自己进入临床,一晃十五载,陈号召在做一个好大夫的路上兢兢业业坚持了十五年。
“别让人家空跑一趟。”“不开大处方,尽量不用贵重药。”是陈号召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有位与陈号召相识多年的患者说:“陈大夫瞧病,除了尽心诊治,还会想尽办法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,帮经济条件差的人节省费用。他的好,我们都记得!”
陈号召的案头,放着一本1995年出版的书。那是曾昭耆所著的《做一个好医生》,陈号召看了很多遍,做满了各种标记和标注。很多段落被他用线条画出来,又加标了五角星。有些书页,还被他折起一个小角。
“讲医德,用不着说什么大道理,需要的仅仅是将心比心、设身处地。”这段话,是他与案头书作者的共识。他常说:“只有充分体谅病人的痛苦,才会千方百计地专研医术。”
医生是战士,每一天都在攻克堡垒
“面对束手无策的家庭、痛苦不堪的病人,医院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。医生就是战士,每一天都在攻克堡垒。”陈号召说。
从医以来,陈号召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上班,先打开手机一一解答各种问询,再准备一天的门诊,为患者出现的状况制定治疗方案。
2019年6月21日,35岁的韦某萍因多囊卵巢综合征找到陈号召。经过近五个月“膏穴疗法”的精心治疗,这个因疾病导致不孕,被公婆各种责难的女子成功怀孕,从而摆脱了被离婚的境地。陈号召说:“这是一次膏穴疗法的有效实践,证实了中医外治在疾病诊疗上所独有的优势。”
临床十五年,陈号召擅长运用内服外用共同治疗的方法诊治内科多种疾病,尤其在妇科的不孕方面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他阐述了“膏穴结合治疗疾病”的理论,学术思想初成体系,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和认可。
求财莫从医 唯学习不止是正途
从医十五年,若问陈号召的遗憾是什么,那便是“没能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”;但若问他是否后悔从医,他的回答一定是“不后悔。”
“求财莫从医,一心向‘钱’看是不可能处处为患者着想的。”陈号召如是说:“虽然医者清贫,好在有患者的认可,鼓励自己一路前行。为了不辜负患者的期望,学习不止才是正途。”
高考后,顺利进入河南中医药大学的陈号召迎来了第一个难题:作为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,在没有家传背景、没有医学基础认知的情况下,陈号召一度对“中医学”这个大门类感到无所适从。只是,他并未因此放弃。农村人特有的坚韧促使他“不管理解与否、只管一并读了、一并背下”。五年时间,陈号召脑子里输入的都是中医经典、药性药理。
五年不管不顾地坚持积累,为陈号召现在的医术及自我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如今,临床十五载,虽小有所成,但在学习的路上,陈号召并未止步。无论再忙,陈号召都依然坚持每天读书至少两小时。这是他给自己的要求,更是“常体病人心”的最好见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