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0年9月21日,年仅35岁的朱执信死于一场暗杀之中,他的生命被定格在最灿烂的年华,不禁令人扼腕嗟叹。在追随孙中山的过程中,朱执信一直是其左膀右臂一般的存在,他的死,令这位中华民国的缔造者痛若折手。
1904年,朱执信应广东省留日考试,名列第一,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,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。他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及许多留学革命青年,接受了反清的革命思想。1905年8月,他被选为中国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兼书记。先后担任过《民报》、《建设》等刊物的编辑,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工作。
1908年朱执信回到了国内发起了广州起义,后因敌我悬殊太大,失败后撤离到香港。1911年,武昌爆发了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,随后,朱执信便在广州展开民主革命,领导当地人民积极的同清政府进行斗争。不料,最终因为清政府敌军的增多,寡不敌众,溃败后撤离到了香港。
随后,他有参加或领导了多场针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。虽然,朱执信具有视死如归的民主革命精神,但是,最终还是没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。1915年,朱执信再次回到广东,追随孙中山参与民主革命活动,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。